高盛策略网 钱学森唯一的儿子:2次辍学、高中入伍,直到30岁才考上大学深造
钱氏家训中有一句话:“利在一身不能谋,利在天下必谋之。”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钱学森的为人处世原则。他放弃了美国的荣华富贵,毅然决然选择回到祖国,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。这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家族,也是在为国家的未来而谋划。
钱学森原本可以选择留在美国,享受优越的生活条件,拥有良好的职业和孩子的教育机会,但他选择了回国,选择了“利在天下”的道路。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一生,也深刻影响了他儿子的命运。
1955年9月17日,年仅7岁的钱永刚随父亲从美国坐船回到中国,开始了全新的生活。对于年幼的钱永刚来说,这场归国之旅意义深远——这不仅是改变他一生的船,更是推动中国导弹研究进程的重要一环。钱学森的回国,缩短了中国导弹研究的时间至少20年。然而,这一决定也给钱永刚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影响,他因随父亲归国而两次辍学,直到30岁才进入大学。可以说,钱永刚的教育和成才之路与普通孩子相比,经历了许多曲折。
展开剩余80%钱学森的家族是人才辈出的家族,钱永刚自然也常常被拿来与父亲进行比较。在亲戚中,最常被拿来与钱永刚比较的是他的堂兄——钱永健。钱永健在2008年获得诺贝尔奖,成为全球华人科学界的耀眼明星。而钱永刚则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,两者的差距常常令外界津津乐道。
然而,钱永刚的成长经历与父亲的选择息息相关。1948年,钱永刚在美国出生,那个时候,父亲的钱学森正处于事业的巅峰,在美国拥有极高的声誉,甚至可以自由出入五角大楼。美国人称赞他是“一人抵得上五个师”,他在美国的地位举足轻重。可是,钱学森放弃了这一切,带着家人回到了中国。
回国后的钱学森专注于科学事业,忙于组建中科院力学研究所,几乎没有时间关心儿子的学业。年幼的钱永刚完全适应不了新的生活环境,语言不通,文化差异让他很难融入。为了弥补这一切,钱永刚和母亲蒋英每天练习中文,渐渐克服了语言障碍。但这段时期,父亲对他的陪伴甚少,更多的教育与关怀来自母亲。钱永刚有着强烈的求知欲,很快适应了学校生活,但他也发现父亲总是忙于工作,经常出差,有时几个月都不回家。家里的气氛虽温暖,但也弥漫着一股严肃与神秘感,钱永刚从来不会去问父亲的工作内容。
尽管父亲很少陪伴自己,钱永刚依然受到了父亲无声的影响。钱学森一直强调阅读,家里充满了各种书籍,父母对孩子的阅读没有任何限制。他们认为,广泛的阅读能开阔孩子的眼界和思维,这种精神也深深影响了钱永刚。钱学森还教导孩子们,学习不应仅仅追求成绩,而应更注重对人生的理解和应对挑战的能力。比如,钱永刚初中时成绩不理想,钱学森并没有责怪他,而是鼓励他看得更远一些,学会取舍。
钱学森提倡节俭的生活,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将一个公文包使用到破旧,蒲扇也是补了又补。这种朴素的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钱永刚。父亲没有给钱永刚太多的物质条件,但他通过身教,让孩子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责任与担当。
1966年,政治风云变幻,钱永刚的求学之路因此断裂。中国进入了特殊的历史时期,许多知识分子受到冲击。正值青春年华的他,也因此两度辍学。无奈之下,他选择参军。进入部队后的钱永刚表现得非常出色,在军事素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,还被评为五好战士。尽管如此,作为钱学森的儿子,他并未因此获得任何特殊待遇,反而因为身份问题,面临更多的考验和难题。
1977年,高考恢复,钱永刚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大学梦。经过多年的曲折,30岁的他终于迈入了大学的大门,选择了计算机专业,开始了新的学习旅程。尽管他和同学们的年龄差距较大,但他依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,最终在1982年顺利毕业。
毕业后,钱永刚并没有止步,他决定自费出国深造,并成功考入了加州理工大学。在那里,他获得了硕士学位,并回国继续为祖国贡献力量。随着岁月的流逝,钱永刚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。他不再与他人比较,而是从父亲身上汲取了“淡泊名利”的哲学,他清楚地知道,人生的价值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。
如今,钱永刚已经步入了退休阶段,他担任了钱学森图书馆馆长,并且致力于教育事业,传承父亲的钱学森精神。他的工作不仅是对父亲的一种纪念,更是践行“利于天下”的家训。
钱永刚的经历,虽然没有闪光的国际荣誉,也没有父亲那样的影响力,但他的坚持与奋斗,成为了一个普通而深刻的故事。通过自己的努力,他实现了自我价值,并始终坚守着父亲所教导的道理:“为天下谋利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金鼎配资 新田新时代好少年邓舒匀:多才多艺展风采 热心公益显担当
- 下一篇:没有了